接二连三 央行频频高调喊话数字货币
当我们探讨技术变革的时候,其实未来早已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。“在可预见的未来里,数字货币将由以国家主权信用做背书的中央银行发行,这是货币几千年发展历史里一个进化的结果。”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的院长张一锋曾表示。等风来,不如追风去。惊艳于数字货币的变革和应用,全球各国都已明确提出要研发本国的数字货币,中国也不例外。对于中国央行而言,数字货币的探索与研发,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
五大设计思路
人行数字货币研究项目组在《法定数字货币的中国之路》一文指出,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国际上数字货币研究的最新进展,结合人民币的发行流通体系管理框架,兼容并蓄,注重技术手段、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三个层次的协调统一,从而构建一个兼具安全性与灵活性的简明、高效、符合国情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。而中国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在《信息科技与金融政策的相互作用》一文中透露,人民银行推动的DC/EP(数字货币/电子支付)的设计思路包括:
(1)既然要支持科技的发展,又要防止出问题,在DC/EP的设计上,不应预先选定某个技术,而是要依靠分布式研发,市场竞争,尊重市场的选择。既包括以账户为基础的电子支付渠道上的改进、扫码支付之类的移动支付,也包括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(DLT)类加密数字货币系统;
(2)有些不同体系的技术可能会并行发展,可以鼓励多家协同发展和快捷切换,但主要是发挥市场积极性。事先不易确知谁家最好,大国央行也可以有自己系统,但是不着急进入零售支付环节,也不要认为自己就能够比别人做得更好;
(3)央行需要准确测定核算并建立托管规则,实现百分之百备付金来保持稳定,同时校正激励机制;
(4)试点还是要尽可能地限定范围,退出的事前设计就像写“生前遗嘱”一样,如果出问题怎么退出呢?要事先设计好。技术发明者、创新者也许不热衷此设计,央行应要求其做充分的设计;
(5)要防止靠烧钱、靠变相补贴(包括直接补贴和交叉补贴)去抢市场份额并扭曲竞争秩序。其实,就如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姚前所言,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旨在助力于创新货币发行、流通和调控方式,从而有效提高数字经济交易效率,降低数字经济交易成本。
对货币政策的影响
对于数字货币的研发,不少人感到担忧,他们认为,现行货币政策由各个国家的央行制定,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,会产生巨大的影响,包括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改变。虽然创新不应该被遏制,但也不能无视一切状况而加速创新。对此,前不久,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,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、优化央行货币支付功能,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数量有效性。他透露道,在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上,目前讨论比较多的有几个角度:(1)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,大数据提升了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获取信息的能力。市场可能对利率的反应更加灵敏,从而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更高。但也可能会导致过度反应。(2)金融科技发展推动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扩张。传统上。货币政策基本通过商业银行进行传导。如果说,越来越多金融业务、金融服务通过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来进行,那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显然也会带来直接的重要影响。(3)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。大家知道,除了高度关注CPI物价指数外,中央银行对是不是要关注资产价格一直有争论。但无论如何,中央银行要关注资产价格和经济周期的变化,这是中央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。与此同时,央行副行长范一飞也透露道,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,不应对其计付利息。这既不会引发“金融脱媒”,也不会由此引致通胀预期。相应地,也不会对现有货币体系、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大的冲击。
已具先发优势
在全球数字货币竞争时代,美国、新加坡、日本等中央银行都纷纷建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机构。据国际清算银行发布报告显示,参与调查的央行中有70%正在参与或将要参与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工作或研究。随着竞争愈发激烈,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Agustin Carstens甚至认为,全球中央银行可能不得不早于预期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国早已为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和理论储备。央行行长易纲认为,目前全球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中,中国是走在前列的。据人行数字货币研究项目组透露,中国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具备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:(1)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后发优势,历史包袱小,数字化程度高;(2)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经济最活跃的经济体,终端用户使用数字货币的潜在需求旺盛,应用场景丰富。因此,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,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、货币政策实施、金融稳定性维护、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乃至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,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这也是中国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究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和基础支撑。诚然,对于数字货币这一新生事物,央行一直持着谨慎的态度。但作为货币形态的一次重大革命,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,中国正积极地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注:本文系零识区块链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。